近期,由美国机构American Caldwell发布的全球大学知名度排名(Global University Visibility Ranking, GUV)正式揭晓。该排名聚焦全球1000所高校的品牌影响力,基于过去12个月内大学在新闻曝光、公众搜索、社交媒体互动、网站流量等维度的表现,综合评估其全球知名度。对于高校而言,知名度不仅是吸引优质生源的关键,也是衡量其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指标。以下为本次排名的核心亮点及各国高校表现分析。
展开剩余83%1 排名指标解析:7大维度量化品牌影响力本次排名通过以下7项公开数据加权计算得出:
新闻提及:统计过去12个月内大学被国内外主流媒体(报纸、杂志、电视、博客等)提及的次数;
公众兴趣:基于谷歌等搜索引擎的月均搜索量,反映公众对大学的关注度;
社交媒体:汇总大学官方Instagram、Facebook、Twitter(X)、LinkedIn账号的粉丝总数(抖音因数据不可比未纳入);
网站访问量:统计一个月内访问大学官网的独立用户数;
网络引用:基于大学官网的外部链接数量,衡量其网络权威性;
在线信息量:统计与大学相关的公开可访问信息总量;
视频播放量:以YouTube官方频道总播放量为依据,评估大学的多媒体传播力。
2 美校主导:多国高校表现分化美国高校霸榜前十
全球Top10中,美国高校占据6席,其中哈佛大学以绝对优势蝉联榜首,MIT和斯坦福紧随其后。
哈佛新闻曝光量达11.8万次,远超MIT的8.6万次,在媒体影响力上独占鳌头;斯坦福的校友网络、哥大的媒体资源则为其知名度加分。
大学各维度雷达图
大学各维度雷达图
大学各维度雷达图
Top20中美国高校占13席,Top100中占38席,堪称“主场作战”。
加拿大高校:多伦多大学表现亮眼
多伦多大学从去年的第11名升至第4名,成为北美非美高校的“黑马”;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从第16名跻身Top10。
英国高校:帝国理工爆冷
牛津大学保持第5名,剑桥大学从第7名滑落至第11名;帝国理工学院从去年的第83名暴跌至第106名,成为G5中唯一跌出前百的院校。
UCL(第19名)仍居前20,但曼大(第61名)、LSE(第65名)、爱丁堡(第72名)、KCL(第99名)排名略显低迷。
澳洲高校:新南威尔士大学逆袭
新南威尔士大学从第88名猛涨至第23名,力压墨尔本大学(第31名);莫纳什大学(第50名)、悉尼大学(第51名)、昆士兰大学(第75名)均进入前百,5所院校上榜数追平英国。
新南威尔士的工程学科曝光度、悉尼大学的医学研究媒体覆盖率,成为其知名度提升的关键。
中国高校:清北稳居前50,港校集体陪跑
清华大学从第22名跌至第28名,北京大学从第39名跌至第40名,仍是唯二进入前50的大陆高校。
交大(第139名)、浙大(第143名)、复旦(第189名)在Top200中挣扎,复旦今年首次进入前200。
大陆高校在学术成果国际曝光、校友影响力传播上仍存短板,理工科强校的科研转化故事亟待“破圈”。
香港大学从第78名暴跌至第104名,成为香港唯一曾进前百又跌出的院校;港中文(第114名)、港理工(第201名)、港城市(第266名)、港科技(第284名)均未进入前百。
香港高校学术实力强劲,但在国际媒体曝光和“讲故事”能力上不足,如港科大的计算机实验室、港中文的东亚研究中心,国际关注度远低于同层次院校。
新加坡高校:新国立下滑,南洋理工逆袭
新加坡国立大学从第52名跌至第76名,南洋理工大学从第196名猛涨119名至第77名,两校排名差距从144名缩窄至1名。
新国立的生物医药研究、南洋理工的纳米科技实验室在亚洲享有盛誉,但国际媒体聚焦度仍依赖“亚洲话题”,缺乏全球议程设置能力。
3 排名启示:知名度≠实力,选校需综合考量尽管知名度排名是择校的重要参考,但需注意以下两点:
排名指标的局限性:知名度排名侧重品牌传播力,而非学术实力或教学质量;
个体需求的匹配度:学生应结合专业方向、地理位置、就业资源等因素,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。
4 TOP100完整榜单发布于:辽宁省兴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